《深圳落葉:書友吳萬平》(續四)
15
我和吳萬平的文字交道,始于2000年的八、九月間,他給我主編的“商報經濟”版“尋找老股民”“講述真故事”征文寫了一篇稿。我很喜歡他講述的故事,于是改了個標題,在9月12日的深圳商報第13版發了出來。剛才我重讀22年前他講的故事,突然覺得很詭異。
是的,那時我是經濟編輯部的主編。這聽起來像個笑話,實際上也是。我鬧的笑話之一,“江湖”上早有流傳:那日我審閱一個股評版,見有“北大青鳥”字樣,心中竊笑:現在的編輯啊,真是粗心大意,北大青鳥?明明是北大青島嘛!我高考時專門做過形近字的練習題啊。我一邊搖頭,一邊紅筆一圈,改而正之:“青鳥”改為“青島”。責編一見,哈哈大笑,卻不告訴我為什么笑,只捂著嘴斷斷續續地說“沒事兒沒事兒哈哈北大青島哈哈沒事兒”。我知道有些不妥,連忙跟著哈哈,終于一笑了之。
我到現在都不懂股票和股市,那時當然同樣不懂。不懂股市而當經濟編輯部的主編,實在牛頭不對馬嘴。到了2003年初,我說動當時的報社領導,放我去主持”文化廣場“周刊的“復刊大業”,順利從“金山”滑落到“苦?!?。
吳萬平也不懂股票,所以我讀他的故事覺得特別好笑,但是并不比我更可笑:他比我厲害,畢竟曾經買進賣出地實戰過,也算是個深圳的老股民,而我則連股民也算不上。來深圳三十多年我一次股票也沒有炒過,至今不知“滿倉”“斬倉”何所指。這倒不是因為我清高,不缺錢,恰恰是因為太缺錢了,缺錢缺怕了,數學又差,心理承受能力又弱,絕對屬于“膽小怕輸型”,跟著股市暴漲暴跌、死去活來的折騰,我可受不了。惹不起,躲得起,所以數十載過去,我見股市猶陌生,料股市見我亦如是。
吳萬平和股市的相遇可就好玩兒多了,簡直像喜劇電影情節。1989年年底,他帶著女兒來深圳探親。他太太這年的8月已經在蛇口工作了,而他還在安徽黃山書社當編輯。1988年他參與出版社競聘改革,”就地臥倒“大業未成,反鬧得滿城風雨,自己也心灰意冷。但那時出版社經濟效益好,每月的工資獎金加一起能拿到四五百元,他一時也難以拋舍他熟悉的城市和”兩個效益齊豐收“的崗位而南下深圳。但老婆想女兒,女兒想媽媽,他也就在春節前后來到了蛇口。
那時在蛇口工作的人不把蛇口當深圳,若到福田、羅湖逛逛他們才會說“去深圳”。那時福田到蛇口的“深南大道”千瘡百孔,各種顛簸,晴天煙塵蔽日,雨中滿目泥濘。那時不管乘什么車,公共汽車還是綠色小巴,自蛇口東來,到了上海賓館就要倒車,因為要進城了。
且說那日,37歲的黃山書社編輯吳萬平突然想到深圳逛逛,于是做公共汽車晃晃悠悠花了四個多小時來到了市內。人地兩生,他也不知道自己這是到了哪里,只知道是”深圳“而已。猛抬頭,見一道彩門,形如彩虹,跨街而立,花花綠綠,漂漂亮亮,招招搖搖,好不威風。彩門兩側貼有高高大大的對聯,老吳本來有見字就念的習慣,此刻眼前突然有幅對子,豈有不讀之理。于是停住腳步,念道:春播一粒種,秋收萬顆籽。嗯,對得還算工整。又一看,還有橫批,這橫批更比上聯下聯還要長,內容也新鮮,只見寫的是:慶祝原野股票某月某日公開發行。這是吳萬平在深圳第一次看見“股票”二字?!拔疫@個人好激動,”他寫道:“看到這副對聯,就對股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他果然是好激動,但讓他激動的到底是彩色門樓的氣勢,還是“股票”二字的新鮮,現在也沒法和他分辨了。接下來的事還是聽他自己講:
“中午時分,我信步逛到一個很小的門市部門前,看見門口放著一個白色的小板,上面寫著三四只股票的價格,大約有發展、寶安、原野等,都是1元多1股。門外貼著一些股票的宣傳介紹。門市內空間狹小,沒有一個顧客,柜臺后面坐著兩三個男女青年,都百無聊賴的樣子。我在門口盯著小板看了好一會,望望門內,看看四周環境,下決心明天帶錢買3000股股票。因為那時對我來講,平時攢下的錢幾乎沒什么用處?!膊恢酪院蟮缴钲谶€要買房。我的那幾千元積蓄既不能買地,也不能開廠辦商店,要它何用?倒不如買點股票,每年分點紅,說不定還可傳給下一代。如果公司倒閉了,3000元貼進去了,也算趕個時髦,支持了改革開放?!?/strong>
好大的口氣!三千塊錢,賠了還能說“趕個時髦”,氣魄非同凡響。那可是1989年,我正帶工資在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讀研究生,每月到手的錢也不過一百元左右。初次與股票狹路相逢,老吳已決定傾囊而出,“支持改革開放”,可見真是性情中人。1992年我到深圳商報報到時,高總找我談話,問我對工作有什么具體想法。我說兩條,一是我保證不炒股票,二是我想到文藝部做副刊。高總說,炒炒股票也沒什么不可以,別影響工作就行。我說,我膽小,錢少,怕賠,不敢炒。高總笑了,說,你去工交部,跑跑經濟新聞吧。我終究還是在1996年參與創辦了“文化廣場”周刊,做了創刊主編。世事多變,起起伏伏,到了2000年,我又成了經濟編輯部的主編。對股市一無所知,我還得簽發股評版,主持“尋找老股民”活動。不過,“尋找老股民”活動太有趣了,我一股未炒卻也“飽嘗“了太多大小股民的酸甜苦辣,而最大的收獲,就是讀到了吳萬平的故事,且開始了和他近十年“平淡如水,談笑書聲,聲若洪鐘”的文字交往。
此刻我得趕緊說,他那篇”老股民故事“最精彩的還不是他起心動念想”每年分點紅“,而是他第二天帶現金重返“深圳”發生的事。這會又想了想,還是覺得詭異。
【未完待續】
胡洪俠/文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