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hhhll"></pre>
    <pre id="hhhll"></pre><pre id="hhhll"></pre>
    <pre id="hhhll"><strike id="hhhll"><ol id="hhhll"></ol></strike></pre>

      <address id="hhhll"><pre id="hhhll"></pre></address>
      <listing id="hhhll"><span id="hhhll"></span></listing>

        有益的混亂

        本·雅各達2022-10-03 12:51

        一位名叫羅伯特·科茨的年輕作家在1928年受雇為《本城閑談》的兼職記者,同時繼續為這本雜志寫作短篇小說、藝評,可能除了懷特和吉布斯以外,數他寫得多。十多年后他回憶說,他第一次見到羅斯那天,工人們正在拆除西45街《紐約客》原來辦公室里的隔板,這算不上一件不尋常的事。工人們頻繁地上上下下,那時也是《本城閑談》作者的詹姆斯·索伯不堪忍受,立起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工作期間,改造照常進行?!笨拼陌l現所有的建造都是“象征性的”:

        那些日子可謂一個試驗和變化的時期,而且,在隨后的一段時間里,來來去去或者改來改去的不只是隔板,還有其他的一切,包括編輯。當時,我們把它看作羅斯慌亂不安的另一個證據,經常拿這事開玩笑。但是正如我現在所看到的,這其中還另有深義。我認為,羅斯的頭腦中早已清清楚楚地擺了一本理想的雜志——而且是一本全新種類的雜志。雜志的面容清晰,但距離遙遠,同時,編輯按時出版一本配插圖的周刊,還會碰上成千上萬個技術性問題。在這種意義上,羅斯對計劃和方向所做的突如其來的改變,就像一個被藤蔓纏住的人的亂沖亂撞,盲目地想要擺脫糾纏,到達他確信就在前方的空地。

        此番混亂是有益的。1930年,《紐約客》把《作家文摘》的“難題”印出之時,仍屬于創牌子的階段。用科茨的話說,羅斯和他的同伴,仍在盲目地亂沖亂撞,并努力要達到他們確信就在前方的空地。他們經常發現在這本雜志的字里行間完成這次航行既方便又有效,結果就是在《紐約客》里發展出了一種時而漂浮、時而確定的自我意識。除了小說、素描、幽默故事、新聞和特寫、卡通、評論以外,讀者還可以發現這本雜志對自身的源源不斷的評價。羅斯他們這樣做,就像在走廊上掛滿了這本雜志童年和青年時代早期的照片,希望經??梢砸l出準確而又恰當的反思。

        這一過程從1925年2月21日的第一期雜志就開始了。一組題為“特別”的短文出現在雜志的開篇(這個名稱不久就被“本城閑談”所取代),其中至少提到了《紐約客》七次,重復來重復去無非是想讓我們知道,這本雜志與其刊載的文章同樣值得關注。接下來的一期,更加深了這種印象,“特別”里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對上一期雜志的自我批評,還包括后悔“沒有說清楚我們的目的,這種顯而易見的目標不清讓我們覺得好似赤身裸體一般”。

        幾個月后,《紐約客》發表了幽默家科里·福特撰寫的第一篇《一本雜志的誕生》(總共連載了20期),這個活兒是羅斯派下來的。福特在自己的回憶錄《笑的日子》里回憶道,它原本是為了填“封二的窟窿”,因為沒有廣告商愿意買那個地方;羅斯希望這個連載能把“那些說這本雜志太小的人的嘴堵住,它的確薄得可怕”。但是福特的作品深討羅斯喜愛,即使在封二能賣出去之后,他繼續把它發在雜志的后面,并最終結成了一個集子出版,還加了一個副標題:“在《紐約客》這個龐大的組織里的一次旅行”。福特用自吹自擂的公司報告形式,一周接一周,滑稽地創造了一本起源、歷史、業務及編輯都是虛構的名叫《紐約客》的雜志?!墩Q生》通過否定的方式來定義自己:它在每一點上都和現實中的《紐約客》相反。(另一方面,這個連載故事驚人地成為了在亨利·魯斯最終建立的雜志帝國中彌漫的妄自尊大、好大喜功的預言性諷刺寫照。)在其中一個題為“為《紐約客》找紙”的片斷中,福特——意在嘲諷羅斯日漸明顯的對統計數字和事實的偏好——寫道:“為了搞清楚為一期《紐約客》供紙每周要砍伐的樹木的數量,讀者要想象出一片擁有8657000棵樹木的大森林,或者在除以10后等于865700棵樹的那么多的樹。換句話說,如果讀者能看到一棵樹,那就把它乘上86570000棵樹的10%,他可能就會了解8657000棵樹到底有多少。這就是《紐約客》這一偉大組織的一個典型事例,今天它擁有并運營著世界上最大的供造紙用的森林,在加拿大、緬因州和新澤西州總共占地29000000英畝左右,由《紐約客》的土地主管尤斯塔斯·蒂利親自掌管?!钡倮歉L貫槌霈F在第一期雜志封面上,那個戴著高禮帽和單眼鏡的花花公子起的名字。它迅速風行,不久在雜志里外四處都有蒂利的影子——包括假托蒂利之名寫作的文章。

        一本幾乎沒有廣告的薄雜志是一本財務上有問題的雜志,《紐約客》在第一年的春季和夏季渡過了一段艱難時期。4月的一天,卡爾·基欽在《夜世界》深受歡迎的專欄“曼哈頓先生”中寫道:“‘我昨天下午去拜訪曼哈頓先生時,發現他在讀最新一期的《高譚人》?!敲茨闶琴I這本雜志的人之一了’,我一邊說,一邊為自己弄好一支特選雪茄?!?/p>

        “曼哈頓先生”接下來預言《高譚人》——毫無疑問就是《紐約客》——注定要關門,因為它得不到“百老匯頭頭們的支持”——95位“打拍子、定調子”的男女。到了夏末,這個預言似乎就要成真,因為發行量只有12000本,有幾期只有25個胚,廣告也只有三個半胚——按照每個胚150美元算,實在賺不了什么錢。有一陣兒,弗萊希曼天天想著關張。事后證明他堅持下來是正確的,到了秋天,無論是廣告還是發行都開始反彈。一般人都承認,轉折點與廣受歡迎的伊琳·麥凱所做的一篇反對上流社會的文章有關,麥凱是礦業繼承人、慈善家、社會棟梁克萊倫斯·麥凱的女兒。另外一件同樣重要的事是,這本雜志第一次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有效的廣告戰。

        自然,這本雜志會把自己發了財的事記錄下來。在當年第11月號的評論欄中有這樣一條:“在42街的報攤上可以看到,《紐約客》突出地擺放在《時代》和《時新故事》之間。發行部經理說,這是非常好的消息。員工里幾位感情最真摯的人本來把‘自殺日’定在下個星期二?!?/p>

        在公眾心目中,比尤斯塔斯更能讓他們聯想到《紐約客》的是羅斯1924年說過的那句話:“《紐約客》這本雜志不是給住在迪北克的老太太們看的?!边@句話深入人心的力量和速度證明羅斯不但可以做一個成功的主編,還有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廣告人。事實上,為第一期《紐約客》所做的兩個廣告,一個在《世界報》上,另一個在《先驅論壇報》上,都著重強調了這句話?!都~約客》競爭者、羅斯的前雇主《判斷》注意到了這個新對手的出現,并在它的一個常規欄目中寫道:“《判斷》想要知道……《紐約客》是否是編給阿爾貢金的老太太看的?”約翰·岡瑟1927年的小說《紅帳篷》在(《紐約客》上)做廣告時,聲稱“它不是給住在迪北克的老太太看的”。不用說,《紐約客》自己對這樣的聯姻不會有什么不好意思。一位不知名的批評家在評論一部名為《服務費》的小說時表示:“比迪北克老媽媽還難以斷定,它是不是自己的菜?恰如一個《紐約客》的讀者,面對的卻是一大堆描寫‘夜生活’的小說?!?/p>

        (本文為《About Town》一書連載)


        來源:經觀《書評增刊》

        文/本·雅各達

        譯 /于威

        圖/圖蟲創意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