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hhhll"></pre>
    <pre id="hhhll"></pre><pre id="hhhll"></pre>
    <pre id="hhhll"><strike id="hhhll"><ol id="hhhll"></ol></strike></pre>

      <address id="hhhll"><pre id="hhhll"></pre></address>
      <listing id="hhhll"><span id="hhhll"></span></listing>

        瑞典科學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開創基因組學研究古人類先河

        瞿依賢2022-10-03 21:06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瞿依賢 北京時間10月3日下午5點半,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瑞典科學家Svante Pääbo,以表彰他“關于滅絕人類基因組和人類進化的發現”。

        Svante Pääbo因在古基因組學領域的突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獎。他建立了一門全新的科學學科——古基因組學,他的發現通過揭示所有現存人類與滅絕的古人類之間的基因差異,為探索“是什么使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類”提供了基礎。

        元碼基因創始人、首席科學家田埂告訴經濟觀察網,人類基因組每隔一段時間會發生一個突變,用這個突變的頻率和數量可以推算出人類最早的祖先分化的時間。Svante Pääbo在許多學術會議上講述過自己在古人類基因組研究方面的工作,比如把尼安德特人的頭骨和牙齒磨碎,提取DNA,然后進行基因測序,測序后再分析尼安德特人在人類進化上面的分支。

        田埂曾在十多年前的冷泉港亞洲學術會議上聽過Svante Pääbo的學術報告,會后跟Svante Pääbo有過交流。田埂回憶,他自我介紹從事基因測序工作后,Svante Pääbo便詢問如何獲取高質量的古人類DNA樣本,“因為當時他測了很多很多數據,但跟新鮮的組織獲得的人類DNA相比,可使用的數據量很低”。

        當時田埂和一些同行曾懷疑Svante Pääbo的工作“不一定有前途”,原因很簡單,提取出來的DNA會水解,放的時間長了自己就會降解,“所以不一定能測出來多少DNA”。并且當時還有觀點認為,Svante Pääbo測序的DNA不一定是古人類的DNA,保存過程中可能被現代人的DNA污染了,所以當時Svante Pääbo開創的古基因組學還面臨爭議。

        “但他確實研究出來一整套方法來做這個事兒,怎么用基因組學研究古人類,確實是開創了先河。”田埂說。

        在田埂看來,Svante Pääbo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主要影響人類學研究的整個思路和方向,做人種分析。比如中國遼東、新疆古墓里挖出來的DNA,做人種分析,包括描述先民的來源和組成,也部分得益于Svante Pääbo的一些工作。至于測序技術本身,還是會按照自己的既定道路走,古人類DNA研究受限于樣本獲取的途徑,在測序領域占的比例非常小。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根據已故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目的在于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的人。

        據統計,1901年首次頒發該獎以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累計頒發了113次,超過220人獲得這一獎項,10多位女性獲獎。

        截至2021年,最年輕的獲獎者是發現胰島素的Frederick G. Banting,獲獎時僅32歲(1923年獲獎);最年長的獲獎者是發現腫瘤病毒的Peyton Rous,獲獎時87歲(1966年獲獎)。

        2015年,中國科學獎屠呦呦“因發現了治療瘧疾的新療法”獲得該獎,成為亞洲第一位獲得這一獎項的女性科學家,也讓這一獎項更為中國人所熟知。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大健康新聞部資深記者
        關注醫療、醫藥、醫保、醫美等大健康領域的人物、故事、資本,微信號:yixian-er,郵箱:quyixia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