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hhhll"></pre>
    <pre id="hhhll"></pre><pre id="hhhll"></pre>
    <pre id="hhhll"><strike id="hhhll"><ol id="hhhll"></ol></strike></pre>

      <address id="hhhll"><pre id="hhhll"></pre></address>
      <listing id="hhhll"><span id="hhhll"></span></listing>

        文藝漫談|詩性的技藝

        高星2022-10-04 08:42


        “從鏡子開始的,不會在鏡子里結束”——《祖國學叢書》
        “雪,白得像詩中的權利/象牙做的權利,要不要用蘿卜試一試”——《精神肖像叢書》
         “像芹菜那樣的東西,也可以是你的鏡子”——《天性學叢書》
         “但你卻總能從歷史的乳房擠出/語言的奶汁” ——《紀念艾青叢書》
        “而死亡不過是一條還沒上鉤的魚”——《新生叢書》
        “最好是等到初夏,下過雷雨之后/再將它啟封。因為他里面包的是彩虹的種子”——《彩虹的種子叢書》
        “石頭有石頭的覺悟,石頭是過硬的道具”——《街頭表演叢書》
        “他就像靈魂的大海,它會領著白帆/和海燕,匯成新的家族”——《知音學叢書》
        “飛揚的塵土,像馬蹄下的世界觀/除了天理,你還喜歡在塵土里看到什么”——《悠悠的不一定都是往事叢書》
        “本地的風光將時間的真理淘汰在/太平洋的邊上”——《人在花蓮叢書》 


        這些句子都出自臧棣的詩,出自他的詩集《慧根叢書》,這本詩集有155首詩,每首詩的標題都加以“叢書”命名。

        臧棣是一個講究文本形式感的詩人。在他的“燕園”、“協會”、“叢書”、“詩道樽言”各系列作品中,臧棣猶如手工藝人在作坊中生產一樣,花樣翻新、嚴謹規章、訓練有素。

        講究形式的人,必然擁有講得起形式的技藝。林賢治曾說臧棣是“形式至上”的“奴性寫作”,也有人說他“炫技”、“編織”、“拉伸”、“化妝術”。其實詩歌本身就是形式的產物,是“技”與“藝”完美結合的產物。臧棣自己說:“在寫作中我們對技巧(技藝)的依賴是一種難以逃避的命運。在根本意義上,技巧意味著一整套新的語言規約,填補著現代詩歌的寫作與古典的語言規約決裂所造成的真空。寫作就是技對我們的思想、意識、感性、直覺和體驗的辛勤咀嚼,從而在新的語言的肌體上使之獲得一種表達上的普遍性”。

        因為這種對寫作技藝過分偏愛,“進入”臧棣的詩作,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進入障礙。陳仲義說:“臧棣是當代詩人難以進入者之一”。在繼續推進審美與審智的“反敘述”、“反口語”的縱深寫作中,臧棣的確如陳仲義所說:“便用概念又拒絕概念,講究理性又規避枯燥,經常在隱隱中散發出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趣味”。臧棣早期詩作確實如此,但“叢書”系列作品的變化是非常大的。他一改先前的晦澀詩風,呈現出輕松、快樂,在更寬泛的范圍內尋找和選擇意象的素材,語言的展開充滿親和力和情趣。


        “現在,沙漠的面積擴大了五倍/那真理也變成一個液晶屏幕”——《秘密武器叢書》
        “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拿真理做籌碼”——《原始的權利叢書》
        “真理是水滴,解渴還湊合”——《空穴學叢書》


        只要真理還是真理,人類的精神還符合當初創造真理時的意圖,詩人就是全心全意為真理服務的人。翻閱《慧根叢書》時,我馬上就注意到了“真理”在詩中的大量涌現,其中還有一首以《真理學叢書》命名的詩。對很多人來說,真理這個似乎距離詩歌很遠的詞匯,在臧棣詩中將承擔著某種風險——真理是否可以引向詩的終極?就像宗教離不開神話一樣。詩歌或許就是生活中的真理的形象翻版。其實,真理從來就是一個信仰問題。


         “神話死了,自由死了/可能性,死了。真相,死了”——《詩歌社會學叢書》
         “植物的禮貌就有了宇宙的深意” ——《金色秘密叢書》
        “假如沒有這里暗,也就沒有宇宙的幸?!?/em>——《虛天學叢書》


        宇宙論不僅是一個真理,也會是像神話一樣成為詩的一種結構,一種形式。弗萊在《原型批評:神話理論》中說:“宇宙論的形式與詩歌形式顯然更為接近,這一說法本身就意味著均衡的宇宙論可能是神話的一個分支?!?/p>

        詩人要與世界乃至宇宙對話,肯定是在神秘的層次中才可以展開。詩人是神話的信仰者,是神的語言的傳遞者和翻譯家。在《慧根叢書》的詩作中無處不在除了真理之外,還有神話和真理的對抗和統一。詩歌的問題畢竟不可能在對真理的探尋之中完成,就像詩歌的寫作過程就是一個神話的創造與編織的過程一樣,我們總會感嘆;詩,只能是神來之筆。臧棣同樣將在真理的終極目的地,呈現反向的神話的意境,再次宣布:詩是無解的答案。詩歌就是神話再生與延續的最好的路途,在一種反復的說服中完成確信。


        “詩是一種慢”、“詩也可以是一種快”——《人在臺北叢書》
        “沒有人配得上宇宙和詩之間的契約”——《自我學叢書》
         “走運的話,詩,有時就是這樣的盡頭”——《各就各位叢書》
        “曾夢想過,一首詩就是一座天堂” ——《緊急出口叢書》


        一首詩潛在于語詞秩序中的東西,是詩人所愿望的“內容”。似乎因為也是一名詩評家的緣故,臧棣對詩的“技”與“藝”的追尋,隨時隨地地在詩中顯現。耿占春在《失去象征的世界》中提過:“對藏棣而言,它是一種意識的分解活動的有節奏的結構——既是對事物也是對語言的微觀知覺的精確形式,充滿了意識活動的辯證法?!辈亻λ坪跏墙邮芤粋€不存在的對象的“神秘邀請”,進入到一種自覺的寫作之中。對于一個這樣的詩人來說,真理的真實性與神話的現實性全部是詩性的技藝。


        文章來源:經濟觀察報-書評增刊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 地址:北京理工大學國防科技園2號樓4層
        • 郵編:100081 電話:4001560066 傳真:86-10-88510872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0910566
        • 舉報郵箱:jubao@eeo.com.cn
        • Copyright @ 經濟觀察網 2001-2022
        • 京ICP備1801989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 (京)字第12950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B2-20196208
        • 京網文(2019)4644-48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