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x5xbz"></pre><output id="x5xbz"><del id="x5xbz"></del></output>
<track id="x5xbz"></track><address id="x5xbz"></address>

    <track id="x5xbz"><strike id="x5xbz"><span id="x5xbz"></span></strike></track>

    <pre id="x5xbz"></pre>

    預測2023年中國新能源滲透率達35% 大眾汽車做好“搶份額”計劃

    劉曉林2023-01-31 16:48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劉曉林 雖然2023年仍充滿不確定,但大眾汽車對中國市場卻開始呈現出更清晰的計劃感。“對2023年(中國)整體車市,我們的判斷是全年的增長率大約會在5%左右。”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CEO 貝瑞德((Ralf Brandstaetter))日前披露了集團層面對中國車市的預測,其中尤其看好新能源車市,“2022年,(中國)每4輛銷售的新車中就有一輛是新能源汽車,在2023年將有1/3的新售車輛為新能源汽車。”

    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CEO孟俠(Stefan Mecha)給出了更具體的預測,“去年,中國市場超過27%是新能源汽車,今年會達到35%左右,新能源汽車交付量會達到790萬輛。大眾汽車在中國新能源領域的目標是:在2022年3.3%市占率的基礎上獲得進一步提升。”

    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實時監測和預判,正在成為大眾汽車集團重要的決策依據。這些預測包括2023年中國市場大約會有80款新能源車型推出、202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比會超過燃油車、2030年中國新能源市場規模會和整個歐洲汽車市場一樣大等。從這些預測出發,大眾將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再度提升。

    貝瑞德與孟俠都是2022年8月到任中國市場的大眾在華全新管理團隊成員。2022年6月,大眾汽車集團宣布對中國市場管理架構進行根本性調整,“大眾汽車中國董事會”這一在此前鮮少提及的機構被空前強調,并被賦予了“大眾汽車在華跨品牌中樞決策組織”的重要地位。貝瑞德擔任該董事會主席,大眾乘用車品牌、奧迪品牌、CARIAD(大眾旗下軟件公司)的中國區CEO都是董事會成員。

    去掉圣誕假期,在疫情影響下的僅四個多月的任職時間,已經讓貝瑞德與孟俠對中國市場有了自己的認識和思考。而作為來自德國總部的前任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首席執行官,貝瑞德在就任后的第一次媒體見面會上就坦承,大眾品牌在中國的主要競爭對手不再是其他合資品牌,而是比亞迪。

    隨著疫情管控放開后中國市場秩序逐漸恢復,大眾和中國本土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競爭將更全面地展開。對此,貝瑞德表示,2023年大眾集團層面的在華動作將呈現為“三擴”:擴大新能源產業投資和新產品投放、擴充本土研發團隊、擴大充電網絡的建設和部署。

    “接下來5至7年中,我們會大幅拓展純電動產品陣容”,孟俠介紹說,就大眾品牌乘用車而言,在純電ID.家族成功進入十大中國熱銷電動車品牌榜單后,快速投放包括ID.7在內更多電動新車,是2023年擴大市場份額的主要戰略。

    “目前,我們今年的重要工作是解決芯片問題,進而完成ID.系列以及ID.7的銷量目標”。孟俠表示。此外,進一步縮短產品從研發到上市的時間,這也是大眾在2023年以及未來的工作重點之一。重新認知一款新車誕生所需的時間——這是中國本土新能源品牌在過去幾年中給所有跨國車企上的一課。

    研究中國車市未來5年節奏

    “2023年,市場中又會出現很多新的車型,大約會有80款新能源車型推出。五年以后會是什么樣的場景呢?”孟俠認為這一點并不難想到,必然是會有更多的市場參與者和更多的車型加入,包括大眾在內,“任何一家企業想獲得足夠大的市場份額都很不容易”。

    與掌管整個大眾集團在華業務的貝瑞德相比,負責大眾中心業務——大眾品牌乘用車在華業務的孟俠釋放出了對中國市場的更多預測。從言談中可以感受到,他已經不止一次想象過大眾五年后將在華面對的競爭態勢。

    “很有意思的一點在于,從燃油車市場結構來看,70%為合資企業,而在電動汽車領域,80%是中國本土企業,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孟俠認為,除了中國本土傳統車企以外,還有很多新興企業加入到新能源市場中來,這將繼續推動市場快速擴容和變化。

    全球汽車產業的轉型和疫情碰撞的三年,讓汽車企業習慣了不確定。而對大眾來說,伴隨著連續三年在華銷量和市場份額的下滑,其在中國的調整仍在繼續??咳加蛙嚨拇笠幠P枨蠛弯N量來維持市場份額的時代正在遠去,不過,2022年ID.電動車系列在中國的銷量穩步上升,讓大眾汽車成功進入了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核心圈。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獲得和燃油車一樣的地位,是大眾的目標所在。只是面對中國本土品牌史無前例的強勢,這一目標的實現顯然比三十年前入華之初艱難得多。

    2022年,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的交付量為318萬輛車,同比下降了約4%,市場份額為15.1%。大眾方面表示,除了疫情影響之外,全球和區域的供應瓶頸,特別是半導體芯片的短缺,使其產量不足以滿足消費者旺盛的需求。

    貝瑞德稱,對于大眾集團旗下大多數品牌來說,這一成績不僅超越了此前預期的交付量,而且和2021年同比也有所增長。其中,大眾品牌乘用車的市場占有率為11.4%,交付量超過239.71萬輛,雖然比同期略微下降,但達到了根據上半年情況調整后的預期。

    “增長的核心是我們ID.家族產品的亮眼表現”,貝瑞德介紹說,純電ID.家族2022年在華銷售翻一倍多,交付量達到14.31萬輛。2022年,大眾新能源車在華總計賣了20.65萬輛,同比增長37.1%,其中有超過15.5萬輛是純電動車,同比增長68.2%。大眾汽車擠入中國純電汽車銷量前十,其中ID.4和ID.6車型各自名列所在市場細分中的前五。

    對于2023年以及可預見的未來,如何盡快、準確地理解中國車主想要什么樣的車,或者什么樣的車是中國政府力推的消費方向,是大眾最重要的課題。因此,與跨國車企慎言在華銷量預測和目標不同,大眾研究了未來5-10年的中國市場趨勢,且明確提出了提銷量搶份額的短期目標,以及接下來的目標側重點。

    “至2028年,我們預計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在整個市場中的占比會超過燃油車,這也意味著大眾汽車需要減少燃油車比例。我們需要均衡地發展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因此,產品戰略是未來工作的重點。”孟俠說。

    根據承諾,2033年大眾將在歐洲正式停售燃油車,其后所推出的新車都將是電動車。在中國,大眾同樣會加快電動車布局:到2030年,大眾在中國的產品組合中,電動化比例將超過40%;到2024年,大眾汽車集團和在中國的合資企業伙伴會向電動出行領域投資150億歐元,其中大眾汽車的直接投資將達到100億歐元。而這些著眼于長遠的投入將專注于未來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的發展。

    不過,“兩條腿走路”將是大眾在華長期政策??紤]到中國的用車需求,大眾接下來仍會繼續在中國保有強大的燃油車陣容。2022年,在燃油車領域,大眾汽車在華市場份額為14.5%,上升了1.4%。

    “總體來看,目前我們的布局相對平衡,在未來幾年中,我們也會進一步優化產品矩陣和動力選擇,向電動出行領域轉型將是未來工作的重中之重。”孟俠說。

    至于2023年,孟俠認為,最現實的問題仍是保證供應端的穩定性,他預估在今年第二季度或下半年以后,情況將逐漸恢復常態。同時,例如價格、成本、供應鏈、芯片供給等有利條件將不斷地出現,這會給車企明顯減壓。

    供應鏈的逐漸恢復,意味著供需端正常對接的達成,更意味著成本效益的改善。“固定成本上升在過去幾年中非常明顯,車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孟俠解釋說,為控制成本,車企對外、對內都需要時刻調控,以抵御來自供應端的、無法控制的風險波動。“目前,我們每天都在預演和安排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認為通過合作,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大眾汽車非常重視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所處的階段,第一階段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買家和幾年以后的買家會很不一樣,”孟俠自信地表示,大眾有信心在第一階段我們能夠和燃油車市場一樣,在電動車市場占有一個強有力的位置。

    押寶ID.7

    “2022年夏天,我們調整了在華管理架構,新的架構賦予中國區更大自主權。事實證明,中國董事會十分高效,大眾汽車品牌、奧迪品牌和CARIAD三個重要品牌都在董事會當中,這使得我們能夠更快地做出決策,在集團旗下各個品牌之間發揮協同效應。”貝瑞德提到,對中國市場做出更快反應和決策的目的,正在逐漸實現。

    面對2023年中國市場將涌入的80多款新能源新車,大眾準備以最新產品應戰。2023年,業界最感興趣的電動車之一就是大眾ID.系列的首款中型轎車ID.7,在前不久舉行的2023 CES電子消費展上,大眾ID.7已首發亮相,據悉,該車WLTP工況下續航里程達到700公里,預計將在今年年中率先在中國正式推出。

    截至目前,大眾ID.家族已經在華推出五款產品,隨著ID.7的推出,大眾在華電動車矩陣將從小型車、緊湊型SUV、中大型SUV拓展至豪華中型轎車市場。大眾希望ID.7能在電動車領域復制帕薩特邁騰在燃油車領域的王者輝煌。

    2023年,奧迪品牌的電動車Q4 e-tron和Q5 e-tron將在中國迎來第一個完整銷售年度;至年底,大眾安徽也將推出首款新產品,并將在2024年上市量產車型。大眾安徽是大眾在華首個控股合資公司,2017年設立,旨在生產純電動車。目前其第一款量產車型Cupra Tavascan已經完成了預發布,預計會在2024年在中國推出,并將出口到德國和歐洲。

    孟俠透露,大眾汽車現在正與許多中國合作伙伴圍繞著MEB+平臺的研發和生產開展合作,目前還沒有詳細的時間表。MEB+平臺是大眾電動車MEB平臺的升級版,其充電和儲能技術、數字化架構以及所涵蓋的車型范圍會更大。

    值得一提的是,繼續加大對在華控股子公司的投資,也是大眾集團中國新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中大眾安徽、軟件公司CARIAD在過去一年已動作頻頻:2022年,大眾汽車集團旗下的軟件公司CARIAD正式成立中國子公司,并與中國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地平線建立了投資和合作伙伴關系,貝瑞德透露,雙方的合資公司正在籌備中;大眾安徽MEB工廠則在2022年年底落成,已建立了圍繞著新能源汽車的完整的價值鏈。

    “2022年,每4輛銷售的新車中就有一輛是新能源汽車,在2023年將有1/3的新售車輛為新能源汽車,”在貝瑞德看來,雖然仍面臨供應鏈瓶頸以及消費相對疲軟的不確定因素,但整體上是有著巨大機遇的。

    貝瑞德從四個角度輸出了大眾為抓住這些增長機遇而將采取的措施,首先便是新產品的投放,以及對信息娛樂系統、數字化能力和解決方案的提升。他表示,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大眾會在2023年取得非常大的進步。

    其次是打開中國市場的關鍵:推出針對中國市場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第三,充電合資企業開邁斯計劃到2025年實現充電終端數量翻番。第四,繼續大眾中國組織架構的調整,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速度”。 總而言之,“快速融入中國電動出行的生態系統”是大眾一切戰略的目標所在。

    考慮到疫情的潛在影響以及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退坡,貝瑞德認為,2023年1月份和2月份增長的數字不會很高。“一季度以后,會看到市場保持穩定增長,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會繼續呈現強勁的增長。”整體而言,大眾對2023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全年的表現是非常樂觀的。

    2023年年初,吉利、長安、長城等中國自主品牌龍頭車企已紛紛發布年度銷量計劃,雖然供應鏈瓶頸持續、消費相對疲軟等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但車企對新能源汽車增幅普遍高預期。其中,全面新能源化的比亞迪被傳定下了400萬輛的目標。

    2022年,比亞迪成為中國乘用車市場銷量冠軍,其新能源乘用車達到銷量185.74萬輛,同比增長212.82%。2023年,保證燃油車和新能源業務的平衡,并在與以比亞迪為代表的本土新能源品牌競爭中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將是大眾在中國最務實的目標。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行業產業報道部主任
    關注汽車產業發展趨勢、行業性事件、企業動態;全程記錄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端、升溫、爆發,以及每一次新技術浪潮;對自動駕駛、造車新勢力、汽車行業投資、上市公司資本運作以及汽車產業政策變動進行持續性報道。
    坐在他腰腹上起伏H视频
    <pre id="x5xbz"></pre><output id="x5xbz"><del id="x5xbz"></del></output>
    <track id="x5xbz"></track><address id="x5xbz"></address>

      <track id="x5xbz"><strike id="x5xbz"><span id="x5xbz"></span></strike></track>

      <pre id="x5xbz"></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