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hhhll"></pre>
    <pre id="hhhll"></pre><pre id="hhhll"></pre>
    <pre id="hhhll"><strike id="hhhll"><ol id="hhhll"></ol></strike></pre>

      <address id="hhhll"><pre id="hhhll"></pre></address>
      <listing id="hhhll"><span id="hhhll"></span></listing>

        業內展望存儲市場:去年很辛苦,今年依然辛苦,AI、云、智能汽車是希望所在……

        鄭晨燁2023-03-26 12:40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鄭晨燁 “我們從存儲原廠財報可以看出來,眼下整個存儲產業都遭受了重創,尤其是(2022年)四季度,很多廠商開始進入虧損狀態。所以為了延緩這個趨勢,這些原廠都主動或者被動地進行減產等行動。”3月23日,在2023年中國閃存市場峰會上,存儲行業知名研究機構閃存市場總經理邰煒表示。

        在終端需求不振、產業鏈庫存高企等不利因素的共同發酵下,半導體行業在2022年邁入“寒冬”。

        其中又以存儲類芯片所受影響最大,全球兩大存儲芯片巨頭三星電子及SK海力士均在最近一個財年內出現了不小幅度的營收下滑,SK海力士更是在去年四季度出現近1.9萬億韓元(約合100.7億元人民幣)的經營虧損。

        “截至今天為止,整個(存儲類芯片)價格幾乎已經到了很多(存儲)原廠的成本價,而且在今年尤其是今年一季度(疫情)解封以后,并沒有出現大家想象中的爆發性的經濟增長。”邰煒說。

        “從2020年到2023年,再看向未來,去年很辛苦,今年依然辛苦,但未來是美好的。”談及存儲行業的現狀與未來,長江存儲首席運營官程衛華表示。

        何時迎春?

        根據CFM閃存市場現場發布的數據,2022年全球存儲市場規模同比下降15%,達到1392億美元,結束連續兩年的增長。其中NAND Flash(計算機閃存設備)為601億美元,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為791億美元,較2021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從全球市場總生產量上來看,全球NAND在2022年總的生產量達到6100億的當量,DRAM大概是在1900億GB的當量,這兩個數字總體大概上漲了6%和2%,這兩個數字也創造了增幅的歷史新低。”邰煒說。

        憶恒創源CEO張泰樂亦表示,在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SSD(固態硬盤)出貨量下降19%,影響因素包括宏觀經濟變化、地緣政治沖突、庫存調整等,其中,消費級產品出貨量減少5%,受低價驅動,企業級產品逆勢出貨量增加2%。

        對于導致存儲行業出現當前窘況的原因,邰煒表示,回顧2020年2月至9月,受疫情影響,終端需求便開始出現停滯,各類存儲器價格也出現下滑。但線上經濟的蓬勃發展,讓消費電子迎來階段性繁榮,很多終端企業、服務型企業開始大規模囤貨,到2021年9月份時,宏觀經濟趨弱疊加疫情反復,讓存儲市場出現結構供需失調,產品價格進入全面下降區間。

        慧榮科技總經理茍嘉章亦指出,過去幾年來,由于國際地緣貿易環境變化疊加需求趨弱,加之所有NAND大廠沒辦法控制產出,造成存儲全產業鏈在很長時間內都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

        在邰煒看來,經過將近一年的行情調整,加之需求逐步的回升、庫存壓力逐步釋放,其預計今年(2023年)二季度或將達到此輪存儲行情的最低點,并在三季度迎來新的變化或者增長。

        程衛華也指出,2023年下半年存儲市場有望回歸供需平衡。

        “半導體行業是周期性行業,存儲又是周期中的周期行業,對于中國半導體和中國存儲而言,只要熬得住都能活下來,中國又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所以不用擔心我們的市場情況。”華林國際合伙人王林表示。

        在群聯電子執行長潘健成看來,存儲企業若想早日走出當前困境,自身也需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附加價值。

        “要從客戶的應用需求去發現、去解決問題,之后產品才會有價值。去年很多公司虧損,但群聯可以盈利,主要是因為我們以幫客戶做各種系統應用的價值為出發點,享有更高的毛利。”潘健成表示。

        王林亦認為:“在當今中國存儲這樣的情況下,希望我們的存儲人才大家能夠一起做一些創新的事,做一些團結的事,做一些能夠突破卡脖子地方的事,不要再內卷、內戰,不要為一分錢、兩分錢相互挖人、抄襲、相互做資本套利的事。”

        路在何方

        記者注意到,AI、云、智能汽車或將成為存儲市場的全新增長點,成為與會專家討論及分享時的共識。

        “三星預計三大新領域:元宇宙、自動駕駛和機器人的增速將十分可觀,年化增長分別為67%、31%和35%。不僅萬物互聯將在新領域中延續下去,互聯設備還將產生海量的信息數據,由去年的79ZB提升到2025年的181ZB,到2030年全球人均使用的智能設備高達10個。”三星電子副總裁金經綸表示。

        金經綸指出,3D NAND的物理縮放技術、邏輯縮放技術和封裝技術正在發生變化,預計未來十年單顆SSD容量可高達1PB。同時,三星還在研究通過更智能的QLC(四層式存儲單元)用法,推動QLC技術成為主流。

        美光集團副總裁Dinesh Bahal表示,數據應用改變了各行各業發展與人們生活,尤其在以下三個方面尤為顯著:一是全球經濟數字化,數據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超級互聯的興起,人與機器實現隨時隨地連接并共享數據,三是人工智能的進步,如ChatGPT所展示的,人們能從數據中捕捉并輸出新的價值與洞察,這三個方面也在加速數據的增長。

        “據預測到2025年,全世界產生的數據量將翻番達到180ZB。注意,僅僅是1ZB的數據就能超過80K視頻播放30萬年產生的數據量。”Dinesh Bahal在分享中表示。

        在程衛華看來,市場需求始終是商業創新的驅動力,未來新基建的布局會逐漸帶動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邊緣數據中心的發展,從而進一步帶動對閃存產品新的需求。

        “全球新能源車的保有量2022年達到2000萬輛,到2027年將達到6000萬輛,這個增長速度非常驚人。智能汽車中包括智能座艙、自動駕駛和智慧交通都需要大量存儲產品。”同時,程衛華還重點強調了智能汽車對存儲行業的意義。

        茍嘉章亦表示,雖然汽車領域的存儲市場目前規模較小,但其認為到2030—2035年時,汽車產業所需要的存儲產品,將會演變為一個相當巨大的市場。

        “大家不要輕估了汽車產業鏈。”茍嘉章說。

        小鵬汽車嵌入式硬件總監羅中強認為,在汽車全面實現電動化之后,下一個風口便是智能化。

        “相關調研機構預測,2020—2023年汽車銷量增長率大概在40%,汽車軟件的增長率是97%。在電車領域,電池成本占到40%左右,而另一個成本大頭便是存儲,如數據采集、數據訓練再到汽車上的部署,從云端到終端都需要存儲。智能汽車要做到普及,亟須加快推進這兩大塊。”羅中強說。

        他表示,2021年單臺車存儲容量大概在34GB左右,預測到2025年手機的容量是350GB左右,而汽車上的存儲量會達到480GB,因此這個市場未來前景非常誘人。

        不過,羅中強也指出,相對其他應用,智能汽車對閃存芯片的車規、性能、壽命、兼容性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存儲芯片的應用難點仍有待行業突破。

        “汽車雖然是一個局限的場景,但對存儲方方面面的要求,已經能夠把存儲的各個要點都覆蓋,把它翻譯成存儲里常用的語言,可能就是需要超大容量、超低功耗、數據分區、高吞吐、低延時、超高耐久性等等,這就是行業目前所面對的情況。”得一微CEO吳大畏亦表示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深圳采訪部記者
        關注新能源、半導體、智能汽車等新產業領域,有線索歡迎聯系:zhengchenye@eeo.com.cn,微信:zcy09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