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杜濤 田進 3月25日-27日,以“經濟復蘇:機遇與合作”為主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召開。在“投資中國: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分組會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鄭永年說,縱觀世界歷史,跨越中等技術陷阱需要滿足三個條件——一個經濟體必須具有一大批能夠從事基礎科研的大學與機構;必須具有一大批能夠把基礎科研轉化成應用技術的企業與機構,企業可以是國有企業或民營企業;必須擁有支撐基礎科研跟應用技術轉化的金融體系。
何為中等技術陷阱?鄭永年說,發展中國家憑借低成本優勢承接發達國家成熟產業的產能轉移,但長期看,由于跨國公司始終將核心技術保留在母國,僅將成熟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這也意味著,一旦成熟技術轉移的紅利被收割完畢,而發展中國家本土的企業又不能成功打開技術趕超的空間,其經濟增長就會進入長期相對停滯的狀態。
在鄭永年看來,無論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還是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是如何跨越中等技術陷阱。“高質量發展不應追求單純的GDP增長,因為無效投資帶來的GDP增長不見得可以帶來國民財富。為追求增進國民財富的GDP增長,科學技術就非常重要,從歐美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科技還是第一生產力。”
為促進科技發展,鄭永年認為,在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之外,還要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這有助于推動內循環的進一步發展。
對此,鄭永年講述了自己的一次訪問經歷,在跟浙江省商務代表團去西北一個省份訪問的過程中,他發現兩個省之間的談判甚至比兩個國家的談判都困難,談判面臨多重行政阻隔。
“目前,京津冀、長三角地區的統籌發展做得不錯。但回看粵港澳大灣區,同一個省份的一些城市的統籌發展還比較欠缺。在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和擴大制度性開放等層面,政策層面已有諸多部署,接下來更需要落實到基層層面。”鄭永年表示。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