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hhhll"></pre>
    <pre id="hhhll"></pre><pre id="hhhll"></pre>
    <pre id="hhhll"><strike id="hhhll"><ol id="hhhll"></ol></strike></pre>

      <address id="hhhll"><pre id="hhhll"></pre></address>
      <listing id="hhhll"><span id="hhhll"></span></listing>

        廣州GDP為何落后于深圳? | 奇談都市圈

        劉奇洪2023-03-27 19:15

        劉奇洪/文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中,對廣州的城市定位是“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國際商貿城市、綜合性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國際大都市”,對深圳的城市定位是“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國際化”是廣州、深圳共同的發展目標,但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強調的是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深圳強調的是經濟中心;在功能定位上,廣州強調的是商貿、交通樞紐,深圳突出的是科技創新、文化創意。

        近年來,雖然廣州位居中國省會城市之首的地位沒有動搖,但經濟總量2016年被深圳超越、2022年被重慶超越,且廣州與深圳經濟總量差距已擴大到2022年的3548.7億元。

        2022年,深圳對外貿易和集裝箱吞吐量遠超廣州;在航空物流、科技教育方面,深圳與廣州的差距呈縮小趨勢。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的廣州,能否遏制相對衰退的趨勢?需要決策者超乎常規的膽識和智慧。

        廣州城市經濟功能

        在中國具有歷史長(>2000年)、中心城區沒有變化的中心城市,大概只有廣州和成都。廣州作為國家對外門戶城市的功能自唐朝后一直沒有變化,出道即巔峰的廣州一直是嶺南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1.商貿功能

        北控五嶺、近扼三江、依山臨海的山川地勢,使得廣州從唐朝起,一直是中國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在水運為主的時代,位于珠江荔灣段的內港聯通北江、西江,依靠內港發展起來的西關為廣州城海內外商人經商居住集中區域,有明清廣州CBD(中央商務區)之稱;位于東江入海處北岸的黃埔,是海船停泊的外港,這里的海船可以遠航東南亞、南亞、中東、東非沿海國家,外港與內港之間的貨物通過小船過駁。

        廣州作為商貿城市,不僅外貿繁榮,而且內貿興旺。在外貿方面,廣州在兩個特殊歷史時期,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窗口:一是清朝中葉,1757年清朝僅允許廣州粵海關繼續開放,這使得拿到對外貿易許可證的十三行迅速崛起,成為粵商主體;二是1957年起中國商品出口交易會永久會址設在廣州,一年春秋兩季出口商品交易會使得廣州成為中國外貿之都,廣州會展業、涉外酒店等也是領先中國各大城市,2007年,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改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使得廣州成為中國進口商品重要來源地。

        在內貿方面,珠三角物產豐富,亞熱帶水果、茶葉、鐵器、陶瓷、南藥(廣藥)、蔗糖、粵繡等都暢銷中國,廣州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商業中心,在19世紀后半葉,廣州與上海、武漢一度成為中國三大經濟中心、商貿中心。

        2. 交通樞紐

        在中國所有省會城市中,廣州交通區位獨一無二,不僅近扼三江、南達兩洋(太平洋、印度洋),而且處于廣東幾何中心,使得廣州既是中國的重要中心城市,重要門戶城市。廣州不僅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中可以發揮樞紐作用,而且可以發揮“一帶”(陸上絲綢之路)與“一路”(海上絲綢之路)支撐作用。

        在中國綜合立體交通主骨架布局中,廣州位于三條立體交通主軸和一條走廊交匯點:一是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主軸,二是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主軸,三是成渝雙城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主軸,四是廣昆瑞(廣州——昆明——瑞麗)交通走廊。在對外交通方面,廣州主要有港口和航空優勢,廣州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廣州白云機場旅客吞吐量和貨郵吞吐量均位于中國乃至世界前列。

        3. 科學教育

        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華中、西南的優質科學教育資源均為多城分散布局,而廣州作為華南區的中心城市,集華南優質的科學教育資源于一身。中國科學院的分支機構以及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大學和理工科大學,在華南地區都集中在廣州。

        1

        廣州產業發展

        城市發展依靠產業,廣州能夠成為中國省會城市“天花板”,自然離不開產業發展。廣州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抓住了對外開放、產業轉型、消費升級、城市化加速等機會,并根據廣州有利的科教資源、交通區位,形成了“5+5+5”產業體系,包括5大特色產業、5大支柱產業、5大制造服務業。

        5大特色產業包括紡織服裝(包括箱包皮具)、美妝日化、智能家電(包括燈光音響、安防設備)、珠寶首飾、食品飲料,基本屬于以終端消費品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5大支柱產業包括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和健康、綠色石化和新材料、現代高端裝備,基本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5大制造服務業包括定制服務、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系統集成、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基本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

        在中國省會城市乃至各主要城市中,廣州對各個產業發展最包容、最具有親和力,沒有絕對排斥任何產業,按照市場經濟原則,由市場配置資源,同時,發揮政府應有作用。

        廣州是中國改革開放后最早與國外汽車公司開展合資生產的城市之一,1985年廣州與法國標致汽車公司,在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中國第二個合資汽車公司——廣州標致,廣州標致推出504、505SW8、505SX三款車型,一時風光無限。盡管505車型性能不俗,但最終因國產化率低、維修成本高、零配件價格高昂等原因從一車難求變為一車難賣,最終于1997年以年銷量900多輛、虧損29億元成為中國第一個失敗的合資汽車案例。1997年日本本田公司以象征性1美元價格購買了廣州標致股份和債權債務,開啟了廣州本田時代,廣州本田的成功,繼而吸引了日本豐田、日本日產入駐廣州,成立了廣州豐田(南沙)、廣州東風日產(花都),廣州成為中國日系汽車最大的制造基地。2022年廣州汽車產量313.7萬輛,在中國所有城市中連續四年保持中國汽車產量第一;同時,廣州新能源汽車和自主品牌汽車也在發力,2022年廣州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了31.37萬輛。

        廣州對傳統產業也不是一味驅趕,而是堅持品牌銷售和質量檔次雙管齊下的戰略,使廣州生產消費品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與定位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城市相匹配。時至今日,廣州在力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高端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的同時,紡織服裝(包括箱包皮具)、美妝日化、智能家電(包括燈光音響、安防設備)、珠寶首飾、食品飲料也是廣州特色產業。以消費品產業基地為基礎,廣州大力發展線上與線下融合的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使得廣州在電商服務和跨境電商方面保持全國領先位置,對廣州鞏固國際商貿中心、國際消費中心的城市定位起了很好作用。2022年廣州快遞業務量突破100億件,僅次于浙江金華(含義烏),排名中國城市第二;廣州限額以上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零售額比重24.4%,跨境電商進出口占對外貿易比重12.6%,廣州網上零售和跨境電商保持了全國各大城市領先水平。

        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對處于成長階段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廣州發揮中心城市和科教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高清視頻和新型顯示、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智能硬件器件和軟件、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跨境電商、5G及衛星通信應用、數字創意等,使得廣州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了全國先進城市行列。

        兩千年古城廣州與新興城市深圳

        與全國省會城市比較,廣州依然是省會城市“天花板”,但與深圳比較,一方面,深圳經濟總量(GDP)遙遙領先廣州,另一方面,在外貿進出口和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方面,深圳遠超廣州。

        2022年,廣州進出口總額10948.8億元(出口6194.8億元、進口4753.6億元),深圳進出口總額36737.5億元(出口21944.8億元、進口14792.7億元);廣州港集裝箱吞吐量2486萬標箱,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3004萬標箱。

        深圳在廣州最為優勢的商貿和交通領域,不斷發出了挑戰,究其原因,來自五個方面:

        第一,廣州盡管有先天的科教資源優勢,但深圳以企業為科技創新主體,從而不斷涌現出本土具有全球競爭力科技型企業。廣州推行包容性產業發展戰略,深圳則推出產業迭代升級戰略,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所占制造業比重一直保持在2/3左右,成為了深圳主導產業和地標性產業,涌現出了華為、中興、騰訊、大疆、比亞迪、研祥、大族激光等本土具有全球競爭力企業;廣州支柱產業為汽車、石化及新材料、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等,主要企業為中外合資企業、國有企業,鮮有本土新創科技型企業。很明顯,深圳經濟發展質量高于廣州:深圳總部企業多,廣州生產企業多;深圳科技型企業多,廣州生產型企業多。

        第二,深圳及其周邊城市經濟對外依存度高,出口商品附加值高,國際市場輻射面廣,在進出口貿易額和集裝箱吞吐量上,深圳遠超廣州。一方面,廣州產品銷往國內市場多,深圳產品銷往世界多,且深圳港出口貨物單價高,分布世界廣;另一方面,深圳港靠國際航道近于廣州港,除了兩個港口本地貨源外,粵港澳大灣區出口工業產品更愿意由深圳港運往世界各地。

        第三,廣州及其周邊城市以終端消費品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成本高,在美國推行“中國+1”方案下,更具有向東南亞、南亞、拉美等地轉移傾向;深圳以本土企業為主,企業決策總部、研發總部、銷售總部留在深圳,除制造利潤外,還能獲得研發設計利潤、商業利潤,經濟更具有抗風險能力,

        第四,隨著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海)年年舉辦,以及中國各大區出口商品交易會舉辦,加上跨境電商貿易和市場采購貿易試點廣泛推廣,廣州具有壟斷性質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功能減弱,導致依靠外地貨源的廣州商貿功能逐步減弱。

        第五,深圳西部港口、疏港鐵路、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深港深圳灣大橋、深中通道、寶安國際機場一應俱全,而廣州港口、車站、機場各處一方,獨自發展,較容易失去貨物多式聯運和客運零距離換乘的客觀條件。

        (作者為河海大學區域和城市高質量發展智庫首席專家)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